解读苏恒泰

名扬华中的汉口苏恒泰伞店 原载1988年武汉文史资料第三辑

发布时间:2011-11-3      来源:原载1988年武汉文史资料第三辑      作者:苏荫泉      阅读次数:      字体:      
名扬华中的汉口苏恒泰伞店 苏荫泉一九六六年春 汉口苏恒泰伞店,原是一副摆设于街头的修理伞担,经过数十年的经营,发展成为了拥有将近200人的一个中小型工厂。年经销量从五六千把达到10万把。资金...

 

成为十大名牌后再度组设作坊

 

      1911年,因“苏恒泰”产品优良,业务发达,且驰名省内外,因此和汉口“叶开泰”、“老九如”、“牛同兴”等10家齐名,称为“十大名牌”之一。“苏恒泰”牌名,可说是家喻户晓。到10月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,汉阳发生血战,涉及我店和堆栈,全部付之一炬。事后清查,根据当时湖北官钱局货币估计,损失约1.8万余串(一串为一千文),在资金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损失。

 

 1912年,我祖母在家乡卖去水田70余亩、庄屋一栋,计纹银2200余两,到汉重建店屋设备,一面继续与“左祥和”“朱德泰”二家订立包销合同。但年销量降低到2万—2.5万把左右。

 

       1916年我已16岁,高小毕业,父亲就把我带到汉口接管“苏恒泰”业务。这个职责当时和我是极不相称的。我不仅没有学过制伞技术,而且也不懂得什么业务经验。但我父亲根本不考虑这些。因为他已经走上腐化道路,对事业没有责任感。

 

      我进店后,感到责任重大,抱着边做边学的态度,增进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。在营业逐渐恢复发展中,感到第一个困难就是门市常常脱硝。那时只有“左祥和”一家供应,生产当然赶不上。我就陆续和合条件的同业联系,分别签订合同的有7家,因货源充实,资金周转更加灵活;同时质量上,因7家竞争关系,符合我店的要求。

 

      1918年,我祖母不幸逝世,在临终前,把我叫到床前嘱咐道;“‘苏恒泰’是你祖父与我费尽一生心血创造起来的,你要好好守住,守住了这个基业,子孙是不愁衣食的,比做官还要好,这三个字是摇钱树,聚宝盆,但你必须用心把伞的质量搞得更好,因为你祖父是做好伞起家的,这是忠于顾客、保持信誉的必要条件;其次待人接物要诚恳,还要处处让人一步,这是一种保家立身要点,你要牢牢紧记。”我祖母这些遗言在那时的社会,当然是处世的经典格言,一直到解放时止,我的思想发展都没有走出这个框框。

 

     想要发展业务,首先必须进一步搞好产品的质量。要做到这一点,又必须多方面的听取顾客的意见,再把这些意见虚心的和老技术工人反复研究。因此我积累了很多做伞的经验和知识,我很想和按照我的理想来改进质量,便和作坊二人经常联系,说明我的改进意见,但终因一些传统保守观念不能打破,或由于行规习惯,实行起来相当困难。但我并不因此灰心,我想这是自己设的作坊,只要直接掌握制造,自然就会消除这些矛盾。

 

      1928年我同弟弟启良、弟媳鲍天白,到湘潭九总组织作坊自制,指定我弟启良负责。作坊成立后,即陆续和同业接触包销合同。在制造方面,我打破了一切传统保守作法,如将骨架改粗,减少长骨两皮,增加头发绳的纱边,褙伞用的丝棉包顶,改用皮和净料皮纸。另外,在夏季做一批浸油伞,浸油伞的做法,是用生桐油(一般都是熬好熟油取其易干、生产快)油透。这种伞抗湿力强,久用不坏,伞衣坚结,能使用8年到12年之久。做这种伞因限于季节性,每年只能做少数的一、两批,因为数量少,就只能混合在普通伞一起出售,顾客能够购到这种伞的,完全碰机会。购了这种伞的顾客使用后,无形中就替“苏恒泰”作了义务宣传。做油浸伞,虽然牺牲了少数利润,但是实际在营业上的收获很大。因此年产量由原来2万多把增至8万多把左右,都是由门市零销。

1 2 3 4 5 6 7 
  返回>>Top↑